▲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察言观色
最近是求职旺季,相信大家无论在简历还是面试里,都会凑数地提到一句「沟通能力强」或者「擅长与人沟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互联网新商业评论 小倩
作者:李奕
来源:李奕在哪儿(whereisyi)
别自欺欺人了。
经常看到的却是:车轱辘话轮流转却总说不到点子上,逻辑不清语序混乱,一言不合就带上情绪差点没吵起来...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沟通表达」吗?
最终,我们都要学习好好「说话」,这个我们每天都在用,却没人认真教,也从未刻意练习过的事情。
先让我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失去了所有物质和财富,只能留下一项能力东山再起,你会选什么能力?
我很久以前被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我想:这怎么选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力、少了哪一样都不行呀。
现在我却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我想要留下并使之最大化的,一定是沟通能力。
讲一个发生在饭桌上的故事。
在校友家做客,他的太太是中国人,两个混血宝宝聪明又漂亮。吃晚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轮流讲一个暑假里发生的故事。我讲的是之前写过的,在阿拉斯加最后一天冒险登山的故事。
两个小朋友听我讲到 Aosha 没有在食宿上花一分钱穿越了美国,都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这时他们的妈妈说:「没有钱也可以去别的地方寻求帮助呀。你们要永远记得,你的鼻子下面有张嘴。」她话没说完,我就立刻明白了:有嘴就可以跟人沟通,就可以获取信息,取得帮助。
再唠两句工作。如果上学的时候,在象牙塔里还不太用考虑「说话的艺术」,进入职场之后,每天都要跟同事和客户沟通,有时候给重要客户或者领导的邮件,一封要重写三四遍,更让我意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很多人以为做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做好看到惊艳客户的 PPT,或者建立特别复杂、不明觉厉的模型。其实 PPT 做得一般,或者量化技巧有限,都不妨碍你成为出色的咨询师,但沟通能力不行,还真混不下去。
以麦府内部的工作模式举例,每个项目上的合伙人通常很少亲自做 PPT,也不会一直和团队呆在一起工作,但会定期和 team 举行 Problem Solving Session,回答大家的各种问题,给一些方向上的指导。
这时候沟通能力就特别见高下了。有的人在汇报问题的时候逻辑清晰,论点充分,partner 一下就知道从什么方向去回答;有的人却可能兜了半天圈子也说不到点子上。
Partner 给建议也是一样,如何让 team 能听懂并且接受,如何把干硬的数据在客户面前讲成完整的故事,都是沟通的大学问。
沟通这项如此重要的「软技能」,在中国的教育里却几乎是被忽略的。从小就被教育成绩要好,会考试最重要,以至于很多人直到大学毕业进入职场时,才第一次反思自己是不是「不会说话」。
所以今天讲的就是我总结的三条日常很实用的沟通技巧!敲黑板,注意了!
换位思考:对方想要什么
「换位思考:对方想要什么」这条是我在工作中每天都用的。
十二月的时候公司组织培训,当时一位合伙人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做分析往往容易,难的是总结。
他当时强调了两个英文单词的区别:Summary 和 Synthesis。两个单词翻译过来都是「总结」,意义却大不一样。
「Summary 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Synthesis 却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处理文件时的换位思考
我本来还弄不太明白,直到某天开完电话会议,我总结 action items (行动事项)的时候,突然想到这句话。
以往我都是把会议当中出现的行动事项,一二三四直接列一个表发给团队所有人。这回我却换了一个方式,把所有待办事项按人划分,这样每个人收到我的总结,第一眼就能清晰看到自己需要做什么。
这样小小的改变,却完成了从 Summary 到 Synthesis 的升级,受到了同事们的大大好评。
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我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大张纸,但换位思考一下:Ta 需要知道所有细节吗?哪些信息对 Ta 做判断最有帮助? 哪些是无用信息? Ta 最关心的点是什么?
于是写邮件的时候,我会注意把收件人最重视的问题答案放在第一句话,换个段落再一一列出相关细节和问题。
▍面对面交流中的换位思考
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一样。在团队里工作,项目经理时不时会问我:进展如何了?
这时候我通常都会直接回答一个 Ta 让我计算的数据,让 Ta 可以先判断一下这个数据是否大致合理;如果合理,可以进入下一项工作;如果有问题,那我们坐下来讨论。
即使我手头工作没有做好,我也会回答「我大概还需要半小时,过一会跟你 check in 行吗?」不需要浪费时间解释。
从项目经理的角度来说,Ta 第一在乎我能不能给出一个合理范围内的答案,第二在乎如果我还没完成,还需要多少时间。工作中这样直接有效的沟通,每天都能给我省很多时间。
「换位思考」延展开还有更多。和客户对话,虽然都是同一间公司,不同职位上的人在意的东西可能很不一样。
管财务的 CFO,一上来总是问跟收益利润有关的数据;而管人员的人力资源总监,则更在乎我们的方案对公司各部门的员工调配有什么影响。
在每一次沟通之前先考虑清楚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再「量体裁衣」般的定制你的沟通内容,绝对是让双方都事半功倍的妙招。
不要争辩行为本身
用感受作为沟通的出发点
「不要争辩行为本身,用感受作为沟通的出发点」这一条特别适用于有争论和 controversy 的情况下。
最初想通这一条,还是得感谢麦府的入职培训。培训时讲到如何有效给出反馈,有一整套流程,其中第一条就是 「讲出你的感受」。
当时培训我们的项目经理解释了这句话,她说 「当你讲出自己感受的时候,对方是没法不同意的,因为这是你的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
▍日常争吵的化解方法:讲感受
我当时听着还有点云里雾里,但是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大多数确实一上来就是基于行为本身的争辩。随意举两个例子:
家里:「怎么今天的碗又没洗?」
「我这么忙,哪有空洗啊?你怎么不洗?」
宿舍里:「谁拿了我的笔记本?」
「借用一下嘛,又不是不还你了。」
以上的两个回答,通常都不会带来好的结果,甚至会成为一场更大争论的导火索。对方往往觉得回答是对行为的狡辩,而此时如果对方正在气头上,更是会越描越黑。
从心理角度分析,质问者会觉得「这人就是不肯承认错误」,那么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辩解你的行为,他们都听不进去。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则是不一上来就为行为找理由,而是从感受出发。
如果质问者一上来态度就不好,你可以说 「你这样说我,我很伤心。」这招对亲人朋友尤其有效。其实亲人和朋友们,即使和你争论也一定不是为了羞辱你,更不会故意去伤害你的情感。如果伤害了,往往都是在气头上意识不到。
我经常劝和父母或者男/女朋友吵架的小伙伴,应该先开诚布公地跟对方聊一聊自己的感受,再去给出理性的解释,这时候父母/伴侣往往更容易听进去。人都是感性动物,尤其是当对方生气时,往往理性不足,不想听解释,但情感诉求却是永远有效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很多男生跟女朋友吵架,女孩子一哭就没辙了,哪怕自己本来占理也会败下阵来。这时候的女生打的不就是「感情牌」吗?当然了,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哭,而是鼓励在沟通时,多表达情感,再辅以逻辑。
▍工作上有效的沟通方法:讲感受
工作上的沟通我也常用这种「讲感受」方式。
赞扬同事的时候,我会说 「你那天给了我一个表现的机会,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 听起来就比一句简单的「那天真是多谢了」 真诚有内容得多。
希望对方改进的时候,我会说 「之前你批评我的分析不够严谨,批评是对的,但是态度让我有点受挫。你之后能不能…」
在提出改进意见的时候,光指出不足还不够,还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让对方知道可以从哪里入手,这才是一次有效的沟通。
考虑最佳形式
文字/语音/邮件/电话
我刚入职的时候还看过这么一条建议:能用电话讲清楚的事,别发邮件。
Professional 圈子里,沟通基本都靠邮件。同事之间也是,和客户也是。很多时候出于礼貌的考虑,我总觉得不好意思直接打电话麻烦别人,于是沟通的第一选择往往是邮件。
可写一封邮件学问就大了。不能太长,又要把问题讲清楚,还得考虑书面上的语气。常常琢磨几段话下来,半小时就过去了。
后来发现,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对方,要真是一通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电话里快速讲清楚省时省力。我另一个同事也发现,自从他开始时不时主动打电话给客户问问项目情况如何,他和客户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我现在一般遵循的规则:可以五分钟以内电话讲完的事情,打电话;需要更多时间的,邮件约个时间打电话。如果是不需要立刻回复/讨论的内容,发邮件。
而国内有微信,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大多数时候是比较反感其他人语音我的。尤其是提问,一上来好几个59秒,听完就要花我几分钟,更别说回复了。
我觉得语音适用的情况,要么就是你真心很忙,没时间慢慢打字;要么就是新年祝福之类的,想通过声音传达个性和人情味;或者跟家人和特别亲近的朋友聊天,否则语音微信效果往往不如文字。
有句话叫 「发文字考虑的是对方的时间,发语音考虑的是自己的时间」。我很同意。如果是你找别人帮忙,希望对方回答你的问题,就别发语音了,一点都没有为对方着想。
选对了沟通的形式,往往能提高回复率,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
广告合作找 小倩 微信: 1502150468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