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咨询师成了个热门职业,书架上也常摆着心理治愈的畅销书。晓得君也发现心理咨询服务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而这与美剧、英剧等西方大众文化的流行不无关系。另外,她还发现,与其它国家的人相比,独特的儒家思想、父权文化以及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的精神创伤,可能都是中国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动因。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一
心理咨询最近很“火”
美媒称,在当今的中国,心理学很“红”,或者说很时尚。在近十几年里,心理科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受欢迎程度已有巨大的增长,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数以千计的中国人正通过心理诊疗室、杂志专栏等渠道,为人们提供面对面或是线上心理咨询,每所高校也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
仔细想想,脑海里倒是浮现不少美剧、英剧里的心理医生形象。《神探夏洛克》里华生就有位黑人心理医生,还有美剧《扪心问诊》、电影《火柴人》…这些电视剧对中国观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土壤。人们顺利成章地接受心理学的那套话语,渴望更加了解自己。
二
心理咨询在中国却很”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不太受欢迎的“冷”行业。然而发达国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询体系十分完善。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心理治疗还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
反观中国,心理咨询的模式没有被中国市场广泛接受。一方面,受中国独有的“耻感文化”影响,部分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羞耻的事情,公开这些信息会伤及自尊。
当然,东方人性格比较含蓄内敛,不太会将自己的烦恼直接表达出来。
心理咨询理念在中国没有得到普及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医疗制度和收费问题。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心理咨询的第一印象都是“太贵了”,还有人将心理咨询称为“有钱人的游戏”。
三
为什么现在开始流行?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向东在建议中称,中国社会和经济变化太快,健康保障不够,工作压力大,城市生活的污染等都给现代人心理造成很多问题。
他在建议中援引作家余华在小说《兄弟》的后记中的一句话说:“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太快,城市化和互联网化带来的生活压力,抑郁症、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新型心理问题成为流行的“时代病”。
除了老人和女性群体,孩子也是易患“心病”群体。从富士康跳楼、明星自杀、大学生投毒、因嫉妒杀死同学、真实版“灰太狼烤喜羊羊”、中学生长期上网成瘾离家出走……在这些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件背后,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已经不容小觑。
令人遗憾的是,不仅产后抑郁、老年抑郁、儿童焦虑等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大量睡不着、吃不下、易焦躁的白领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
在调查中,超过8成网友没有正确地应对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更是有4成的网友选择“不太在意,觉得忍忍就好了”
可见:全社会都欠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
心理咨询行业更需得到国家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患上心理疾病,需求的如此大幅增加是心理咨询开始流行的重要前提,也使人们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
随着对心理疾病关注度的提高,心理咨询不再被大众认为是暴露隐私、难以启齿之事,更多人开始摘掉有色眼镜正视它。
《海洋天堂》等有关心理疾病的影片被搬上大荧幕就是很好的证明。
从2016年年中开始,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全民心理健康的实施,但仍需得到完善。
在中国,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行业,从诞生至今只有14年时间。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心理咨询必然有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可以通过未来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监管的加强得到解决。
针对目前行业的价格乱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必须从社会和公立医院两手抓。一方面,让社会上具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能进入医保报销系统;另一方面,提高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不能负亏运转。
只有这样,心理咨询才有可能服务于大众群体,而不再是有钱人的游戏。
心理健康远比物质、学业等更重要,正确的心理疏导需全社会重视,很多器质性疾病,也是有心理疾病因素的。只有当心病被当做“病”,寻医才能成为共识,最终能找到靠谱的、可以提供心理服务的人或机构来治愈“脆弱的心”。
版权声明:本文系【财晓得】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财晓得】公众号。
《财晓得》团队:高校金融、保险、经管专业教师、一线财经记者、股市牛人、保险精英、理财达人,合作共享,协同运营。
评论列表